艾未未
AI WEIWEI
1957生于中国北京著名诗人艾青之子2010世界艺术影响力榜名列第13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我觉得任何的艺术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先锋的。因为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试图发现新的可能性。他本身就应该是动态的。那种“啊,这画画得多好啊”之类的,基本可以理解为一种骂人的话,意思是这事可以歇菜了。当代艺术终于从恋物的这种情节走出来了。他更多的是运动的,看与之相关的。而不是去看那个结果。形状和形状之间,光线和光线之间是平等的,没什么高下之分……——艾未未
艺术之路
1957年8月28日,生于中国北京。为艾青与高瑛两位诗人之子。其后文化大革命,一家三口被送往新疆劳改,在新疆居住五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住“地窝子”——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上面蓬上树枝,相当于半穴居生活。
1976年,他回到北京,立刻被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有想法的年轻人吸引。他们有的是诗人,有的是电影制作者,有的是画家或雕塑家,他们找寻着过去的三十年里消失殆尽的东西,试图在文化和政治环境中驻足,艺术院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关闭了。
1978年后又重新开办起来,但是官方的艺术院校很难吸引志趣相投,自视过高的艺术人走到一起去。后来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同年,中国两位著名的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也考入了同一家大学,在此期间他表现出对于视觉艺术的兴趣。作为重新建立起来的杰出知识分子家庭中的一员,艾未未父亲的一些艺术家朋友,给了艾未未基本的艺术指导,使他能够接触到一些现代大师毕加索和马蒂斯的著作。这些书籍和画册在当时的中国是很罕见的,但由于他知识和经验的匮乏。当时的艾未未与同代人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
1979年,画家黄锐与马德升、王克平和曲磊磊一起挑选了23名艺术家。其中就包括艾未未一起参与了第一次星星画会的展览,星星画展。此次展览可以算作短暂的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第一个大型事件,这是一次非官方展览。1979年9月27日,所有作品被悬挂在中国美术馆外围的栅栏上,吸引了大批热心观众前来参观。两天后,展览结束于同年11月23日再次展览。
1980年,第二次的星星画会展览于8月24日-9月7日举行。艾未未同样参与了,而这次展览是在中国美术馆内部展馆正式进行的。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意识或多或少被资本主义色彩所压抑,艺术家们开始表现得更加多元。艾未未的水彩画体现出他对于色彩的偏好和他对情感的表现形式,当被问及哪位艺术家对于星星画会的成员影响较大,雕塑家王克平会说是凯绥·珂勒惠支和毕加索。在中国,受左翼作家鲁迅的影响珂勒惠支成为备受尊敬的艺术人物。
1981年,艾未未来到美国。1983至1993年,十年间一直生活在纽约。刚到美国时他身上只有很少的钱财,为支撑他完成接下来十年的伟大创作,他从事了从保姆到街头艺术的各种各样的临时工作。发生在他身边的人事物对他的渗透,远比直接与美国艺术家的接触来的明显,这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奠定了他的创作形式。直到他回到北京,都没有参加像1985年的新浪潮运动和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前卫艺术展。这样的主要艺术事件即使是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没有阻碍中国艺术家队伍在此间的壮大。黄永砯的作品《中国艺术的历史》和《在洗衣机两分钟后的现代绘画简史》(1987)徐冰的《天空中的书》(1987-91)现在被认作是中国现代艺术早期的里程碑。非官方学院的油画也开始发展起来,备受非议的栗宪庭被定义为“政治波普” “玩世现实主义”,而在艾未未回国时,他已经具有享誉国际的名誉。
1983年,艾未未就读帕森设计学院,帕森设计学院艺术青年联盟成员。艾未未在纽约的小公寓成为了中国大多数艺术家的聚点,同时也汇聚了作家和作曲家,电影导演陈凯歌、作曲家谭盾、艺术家王克平、徐冰和刘小东,都在艾未未的摄影作品中出现。艾未未也结交了新的朋友,如台湾表演艺术家谢德庆,后来与艾未未成为十分亲密的朋友,以及他的邻居、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其1984年到访中国时受到艾未未父亲的热烈欢迎。
1986年,艾未未与他在中国的同伴不同,在中国只能找到西方近期的影印资料来看。而艾未未在纽约的美术馆可以掌握第一手资讯,从他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当时流行的新现代表现主义艺术家,比如朱利安·施纳贝尔和大卫·萨里对他的影响不大。而对比来看,马赛尔·杜尚、安迪·沃霍尔和贾斯培·琼斯,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了他一定的艺术指引,杜尚的现成物品艺术在这期间给了他一定的灵感来创作立体作品,为他最终在物质创作奠定基础,也让他坚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现成材料的信念。艾未未受杜尚的影响,认为艺术家更应该注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而绝不是简单的生产产品。最后,艾未未在90年代放弃了绘画,从此后也再没有进行绘画创作。
1989年,艾未未在香港,台北,巴黎、美国等地举办展览,他逐渐意识到艺术家需要实践。这也是他在1981年决定离开中国来到美国时,认识到的中国政治现实的宿命论的一种体现。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和汤普金斯广场公园的游行者和警察身上,他看到了民主在行动。此后,艾未未又在纽约生活了四年,虽然在美国让他感到孤单。但他还是没有回国的想法,直到1993年初,父亲身体衰弱改变了他的想法。
如果说西方的现代诗人是喝着波德莱尔的乳汁长大,那么中国的现代诗人不曾受过艾青影响的也寥寥无几。但当你见到艾未未的时候,却发现他不是一个喜欢抒情的人。作为大诗人的儿子,艾未未更擅长的是颠覆,用他即兴的语言,推倒既成的标准和艺术的樊篱,也包括他自己。
艾未未在大多数人都觉得“肯定有毛病”的情况下退了学,成了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个去美国学艺术的学生。但即使是在美国纽约,他也不肯中规中矩地读书。勉强读了两年书,别的时候他就帮人家干体力活,赚生活费。当然也发展了一些个人爱好,摄影就是其中一项。
1993年4月,父亲艾青患病,他返回北京照顾父亲,并同时放弃了美国居民身份。接下来的六年,一直和他的母亲和哥哥艾丹住在家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原本的样子很快就被转变了,艾未未家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那时还被保留了一大部分,艾未未开始陷入迷失。不只是因为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还因为中国当代艺术与视觉运动的高度合并开始被国际所接受。张颂仁和栗宪庭策划的《1989后中国新艺术》展于1993年在香港开幕,同年,13位艺术家包括王广义、方力钧、余友涵和徐冰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虽然艾未未与这些艺术家是同一代人,但直到1999年,他都没有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被提及,也没有参加任何大型巡回展览和双年展,1999年,他和20几位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1994年,他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担任副导演。艾未未并不适合任何一个团体组织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先锋派的,但他在美国曼哈顿生活十年的经历,使他倍受年轻艺术家的关注。他和这些年轻艺术家聚在北京一个叫东村的地方,作为一个非正式组织的根据地,1992-94年,北京东村展现出一股神秘力量,不只是艾未未个人摄影作品,还有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的作品。艾未未发现,发生在北京东村的艺术事件,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第一次在一个冷静的环境下产生关注艺术与现实的存在,还有艺术家本人的精神和身体力行。
80年代,随着当时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古玩出土,并且在市场上销售,比如北京潘家园、天坛附近和香港的荷李活道一带都是古玩市场。艾未未经常和他的哥哥艾丹呆在一起,艾丹十分认同他对中国艺术的看法。艾未未经常在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古玩市场闲逛,他们第一次在古玩市场买到的是从石器时代到商朝的石器,这些东西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为《艾未未的静物》作品的基本素材,收集了3600件石器。起初只是放在楼梯上,后来都被装在手工制作的盒子中。艾未未对古董的兴趣要追溯于他学习摄影期间,回国后他也一直如此。他的一些个人照片和在艺术领域的作品。有许多关于佛教雕塑、翡翠和念珠的元素,有的是属于他自己的,有的是能够吸引他眼球的。
艾未未也碰到过赝品。好在有艾丹的帮助,在这个圈子里也认识了一些有名的商人,艾未未说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对于接触过去的伟大产物仍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最后转变成他的个人爱好,进军古董,让他开始进行专门的研究,认识到鉴赏力的重要性,对艺术的欣赏与概念的偏见完全对立,但却迅速使其丰富起来。经手和对比了大量的古玩,同类物品中他可以分分钟鉴别出它们明显的不同特性和外表。艾未未对于艺术和手工艺品十分热爱,同样他也对坚持传统工艺的手工艺人充满敬佩。
1996年,也就是他父亲去世的这一年,丧父的伤痛占据了他的生活,艾未未专心制作陶瓷他仿制了一些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在景德镇烧制的蓝白瓷瓶,成品令人叹服,后来这些复制品相继展出,另外一个对他很重要的朋友就是木匠老三。他为艾未未制作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令人难忘的《墙上两条腿的桌子》(1997)艾未未说:“1997年,我开始制作家具从此以后,我对中国手工艺品,翡翠、丝绸、青铜、木材有了深刻的认识,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这些材料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反映了当时制造、设计和拥有它们的人的思想,他们想要通过这些来表达自己。同时,他们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我从纽约回来后又跳入另一个世界,我想要看看如何使用它们,克服困难,这些家具融合了纽约的生活经验和中国形式,历史还有我个人的理解”。
1994年-1999年,艾未未主编出版前卫艺术刊物;黑皮书(1994)、白皮书(1995)、灰皮书(1999)。艾未未认为他应该接触更多更广泛的观众,而不是一小部分能与他直接交流的艺术家们,现代艺术并不被政府所倡导。甚至不可以在博物馆或美术馆进行展览,艾未未仍然决定收集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编辑成书,向大众推广。《黑皮书》于1994年发行内容包含了艾未未和徐冰一起做的一个对谢德庆的访问,关于安迪·沃霍尔和杰夫·昆斯的信息还有三篇杜尚的重要文献:《理查德·马特案》、《创造力法》和《关于现成品》。
艾未未说:“我们试着通过《黑皮书》建立一个鼓励更多实验和表现的作品,通过这本书,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让艺术家们看到更多真正的实验作品,并且在面对“政治波普”和“社会现实主义”时给予他们更多鼓励。或出口艺术作品给外国游客”艾未未也是《白皮书》(1995)和《灰皮书》(1997)的联合编辑。1997年,他与荷兰艺术历史学家戴汉志和中国艺术文件仓库联合开创美术馆,收集了近些年艺术活动的信息。
艾未未是一个坚定的概念主义者,纵观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沉浸在经典的物质文化中,感到前途渺茫。艾未未凭借他的知识和对中国经典艺术的鉴赏能力,继续进行大型立体作品创作,同时为当代艺术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纽约时,他专注于当代艺术,但他一回到北京,兴趣就扩张到中国艺术的诸多方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
1999年,艾未未在北京东北部的草场地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和房子,这是他的第一个建筑项目,这也算是他正式开始进军建筑领域。
2000年,艾未未为位于草场地的中国艺术文件库设计建筑,为北京SOHO现代城进行景观设计,还和冯博一在上海东廊艺术画廊联合策展。很多跟艾未未接触过的人,都说他仗义、叛逆和无拘无束。他自己也说:“我是一个天生叛逆的人,这可能与父亲有关。他告诉我:要做一个自由的人。”他也非常看重能随心所欲说话的自由:“是个人就能说话。表达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特征,没有表达你就不是人。个人地位也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地位,做人最高的地位。只是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这种权利。”近年他放言批评的,都是社会不公平、不公义的事,而且嬉笑怒骂。
艾未未给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下了定义:在理性社会,艺术家应该是病毒,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一个小设计也许可以影响或改变整个理性世界。这种改变带来骚乱,就会诱发理性世界警惕性的提高,这是今天的艺术最重要的功能。如果艺术只是一项公共服务,它的影响永远不会像科学活动的影响那样强大。五年后,他的角色是一个策展人,艾未未展现出他想要展现的东西,被国家认可的组织议程和真正的独立艺术存在着固有矛盾。艾未未和他的联合策展人冯博一聚集了大量的年轻艺术家,他们都想要展示中国社会的现状,除了个别极简抽象派艺术家遭到镇压,仍然给伦理和法律带来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存在的基础是独立和批判姿态,无数的对立和冲突维持了独立、自由和多样性,这挑战了艺术家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2003年,艾未未与瑞士的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合作设计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
2007年,艾未未因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在建筑上的实践,成为在国际上最具名声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最复杂的作品之一《童话》(2007),从第12届卡塞尔文献奖上孕育而来,涉及从中国旅途开始到德国卡塞尔展览一路上的1001个人。这些人被提供住宿,并且随心所欲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艾未未说:“人们要成为媒介,也要成为继承人、受益人、受害人,这是很复杂的。但是人们始终在追问最基本的关于文化、价值和判断的问题”。
2008年11月8日,大收藏家希克创办的本年度中国当代艺术奖,在尤伦斯艺术中心展出获奖作品,艾未未获“终身成就奖”并展出了他的装置新作:500辆“永久”牌自行车切割成小块的碎片零件。9月20日至11月30日,英国利物浦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经过评委会层层筛选和评定,选出了250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中包括艾未未。10月,入选英国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评论》”全球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100人”(2008年)名列第47位。
2009年,艾未未在网络上发起“公民调查”召集百名志愿者调查汶川大地震遇难学生名单。既展现个体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与态度,也把个体观看与现实的关系具象化。他对摄影的态度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态度,通过一系列无视摄影法则的摄影行为,将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还原到了胶片之中。他以反摄影的方式,提示何为摄影,以颠覆摄影的方式,颠覆人们对摄影的固定观念。也质询人们对现实的僵化认识,成为他生命器官之一部分的照相机把个体的直觉与本能,与时而动荡、时而沉闷的现实直接对接,通过日常的片断,重构个体的生命体验。铺延开一幅真实的生命图像,他的一系列看似漫不经心的影像,在将日常的苦涩、欢乐、忧伤、无聊、希望、诗意与暴力糅合一体的同时也编织成一部个体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个人史。
2010年,艾未未的装置作品《向日葵种子》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展出,现在被永久收藏在纽约伍斯特街141号。他选择用一亿个手工绘制的陶瓷向日葵种子,填满涡轮大厅这样一个大型的空间,借用了景德镇上1600个工人的手作为中国的一种零食向日葵种子与中国人民有相似之处。
2011年4月3日,艾未未在从北京登机飞往香港时被警方带走,无法与其取得联系,他的手机在4月6日上午仍处于关机状态。西方政府及中国人权活动者对此表示关注和批评。4月3日,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谴责西方政府要求中国释放被拘的前卫艺术家艾未未,称艾未未一直试探中国法律底线,要为此付出代价。这是中国官方媒体首次对这位争议人物表态。《环球时报》称,西方政府利用艾未未事件,抨击中国的人权纪录,尽管他们甚至连事件细节都没搞清楚,也不知道艾未未触犯了哪些法律。该报称,西方批评人士“用激烈的评论攻击中国,这是对中国基本政治框架的轻率冲撞,也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无视。”获准取保候审的艾未未,被指逃税漏税,向他公司追讨1200万元人民币罚款。
2011年81天的拘留经历,使得艾未未的作品获得更多可能。他不再被看作为社会或政治事件中的观察员,而是作为一个活跃的参与者,他的特殊地位让他在视觉艺术家行列中更具期待性。
2012年,艾未未让景德镇的手工艺人制作了更加复杂形式的作品《上海纪念品》是被放在木架子中的一大堆砖块和碎石,呈现出他对城市环境中毁坏建筑的关怀。然而,在这件作品中,艾未未是受害人。《上海纪念品》是他在2008年被上海郊区建筑的工作室中保留下来的材料,由于缺少建筑许可证将必须要拆除它。一年的设计,加上一年的建筑,就在一天内全被摧毁了,艾未未的上海工作室还没被任何艺术家使用过,但是好在这些碎片作为权利与个人较量的生动证明幸存了下来。
无疑,艾未未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艺术家,2009-10年,他和吕克·图伊曼斯在布鲁塞尔策划当代艺术展,2011-15年,这四年艾未未的政治地位是模糊的。直到2015年6月,他的名字都没出现在公共展览的墙壁上,中国出版的艺术图书上没有他的名字。艾未未在北京同时有四个展览,三个是在商业画廊。还有一个是在某位艺术家的工作室中举行的为期一天的展览。
2014年6月11日,艾未未上传了一张自己举着大腿模仿枪的照片,到有着大量粉丝的社交网站Twitter和Instagram。此后,他转发了超过100张众人模仿他的姿势的腿枪照,引发社交网络疯狂模仿。
2015年6月8日魔金石空间的“AB型”艾未未个展“AB型”可以让人想到分裂,以及两半的融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魔金石空间里在地面铺满了如同草民一般又硬又整齐化一的铁草,在天花板上则悬吊着居高位又带有权力隐喻的不锈钢衣架,两者之间遥遥对望,在分裂中统一,是为“二”。6月13日前波画廊的“彪”艾未未个展,“彪”,英文是“Tiger,Tiger,Tiger”,三虎成彪。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即是无限,在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到艾未未从江西景德镇,收来的3025个画着老虎的明清瓷片。而展览主题“Tiger,Tiger,Tiger”借用的即是电影《虎!虎!虎》的主题,讲述的是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使用的密电,意思是“攻击,攻击,继续攻击”。
2016年,艾未未首次在意大利的重要个展于佛罗伦萨的斯特罗齐宫(Palazzo Strozzi )开幕。此次展览主题:艾未未 · 自由(Ai Weiwei. LIBERO),策展人ArturoGalansino。针对斯特罗齐宫这座佛罗伦萨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艺术家艾未未将“赋予传统新的意义”作为焦点,从而使作品与这座古老建筑的关系被真实的呈现出来。展览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来理解艾未未创作中传统与当代的自由碰撞。参观者能真实感受到他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
对于艾未未来说自由不是给予的一个状态而是通过抗争争取得来的。他始终是一个热爱自由的艺术家。
“当代艺术是当代人在今天的哲学、科学和认识论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对自己感知世界的一个重新的表述。它可能是文学的、音乐的、形体的或视觉的。我们对节奏、速度的理解,对空间和对个人身份的理解,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重新表述是非常正常的。当它建立在当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上时,才是有效和具有含义的。艺术媒介发生很大的变化,媒介本身已成为表达的含义,或是和所要表达的含义一样重要。”
“艺术只有作为一种实践和体验,才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在于实践者、体验者和观看者由此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在个人行为上,在认识论上,生命由此不同于从前。这种认识的含义其实也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生命如此简陋,这种有限就显得珍贵,使这类实践具有某种必要性。”
“没有东西是和艺术不相关的。艺术不是一个高雅纯洁的圣殿,艺术是我们生活的极端之处,是我们在那一步之前退缩的地方,然后再往前走就是艺术。”
“艺术肯定跟表达有关。奴隶社会没有表达自由,奴隶主也有奴隶主的愿望,君主的愿望。文革时期也有文革时期的样式,以后的人们来看,这也是种艺术啊,至少也有样式对不对。所以中国艺术现在的问题还是在市场化,很空。但市场化也肯定有市场化所带来的神话出现。这个神话跟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意识就很有他的契合点和一致性。这么来说,一只鸡走出来,浑身都透着鸡的气息。不是去贬低鸡啊,但情况也就是这样。当代艺术圈也就是这么一个烂菜摊子,扒拉来扒拉去没烂的少得很。”
“艺术家其实是对社会的一个逃避。我所做的这些通通只算一件事:活着。既然活着,你怎么证明自己活着,如何尊重自己的兴趣?我觉得没必要回避什么,你必须面对,会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会试图做一些改变。你会有很多失望,很多争取,然后是更大的失望。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家成功不成功的问题更多的也只是资源和营养的问题。我觉得艺术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不是比武但还是讲高低的。比如要考虑哪些事情,哪些作品,哪类思考是能让人觉得更有趣的,这里面还是很考验艺术家的直觉和能力的。社会的标准也会更多元化,我们习惯用成败论英雄,你一看媒体每天都是那几个人也挺烦的。当然媒体也有媒体的难处,没那些人好像更没人看了。但操作上实际还是有空间的,手法上也有高下之分。”
“我和传统艺术家不一样,传统艺术家可能说“我是一个创造者。我做的东西是世界上某种东西。”其实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东西也没有,是个很空的东西,什么都可以从我这通过,通过之后,它会形成一些形式。我有我的局限性,我的局限性使我的作品具有某种形式,我并不是个天才,我从来不这么认为。而且那个形式不一定要一直这样,因为我也在变。我不认为作品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是一个目的,而是正在变化发展……当然了,做人是最重要的。艺术家只是一个会表达的人。”
“什么是大师,无非是他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因为他的存在使世界发生了变化。”
“我只能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一,对表达有兴趣,无论感性还是理性的表达。这是艺术家、作家、诗人甚至哲学家、科学家都共有的特点。要不你怎么有往前走的可能,对吧?二,具有一种表达力。你的表达能使他人感受到。比如唱一首歌,写一首诗,讲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故事有讲得好的,有讲得不好的),所以这是表达力的问题。三,和你的观众有一个交流。对观众的兴趣有所了解。做不做艺术家都是这样。”
“年轻的时候不应该有很明确的目标。可以接触事物的范围广一些。可以把它作为知识来看待。并不需要早几年就很成功。通常的教育常误导人,早一些毕业工作,就能成功。这是没必要的。除非你没钱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如果经济不是特别紧张,应建立多种工作经验,见识很多人,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无论那个行业,都离不开人对社会的理解。艺术更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需要有综合能力。 未来人才分两类:一类是非常专注的人。比如只懂电脑,但这个生活乐趣会小很多;另一类是生活经历很丰富,变化又很大的人。”
来源:一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