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佐(1642-1709)是巴洛克中后期重要的画家、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是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很有独创性的画家,与其他画家在木板、画布上作画不同,他以宏伟的壁画而闻名,尤其是天顶画,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波佐擅长 “ 错觉绘画 ” ,可以将平面画出极强的立体感。
2. 波佐,全名安德烈·波佐(Andrea Pozzo),耶稣会的一名神父,是继卡拉瓦乔、雷尼等人之后,巴洛克中后期唯一值得一提的画家。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罗马没有了绘画艺术,而是因为当时绘画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7世纪中后期的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有所不同。在这之前,绘画的功能性很强,主要来自于教会、政府或者富人的委托订单。巴洛克中后期的绘画艺术则开始更具有装饰性,具体来说,就是为建筑装潢的功能。之所以巴洛克中后期的绘画艺术更具有装饰性,是因为在反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之下,以耶稣会为首的组织掀起了一波盖教堂的潮流。众多的建筑需要内部的装饰,雕塑相比于绘画耗费的人力物力更大,因此绘画成了最方便的一种装饰工具。绘画在社会中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艺术订单,开始转变为室内装潢,巴洛克艺术的装饰性更加被凸显强调。
3. 波佐所代表的巴洛克中后期绘画艺术,之所以成为建筑装潢的重要部分,是因为在反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之下,以耶稣会为首的组织掀起了一波盖教堂的潮流。而众多的建筑需要内部的装饰,因此绘画成了最方便的一种工具。绘画在社会中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艺术订单,开始转变为室内装潢,巴洛克艺术的装饰性更加被凸显强调。
4. 波佐最为擅长的是装潢性质的天顶画,这种装潢性天顶画在当时极为盛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宗教的影响力。教会为了让走近教堂的人感受到宗教的魅力,加深天主教的统治,让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得到巩固,所以整个教堂从外观到内饰,都需要贯彻这样的目标理念。面对强大的宗教改革对手,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典雅的风格显然力不从心,新的教堂装饰画希望“宣传”力度更大,营造出天堂的感觉。因此,天顶画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圣伊格纳西奥教堂,位于罗马
5. 波佐的天顶绘画最大的特征就是给人以错觉享受。他可以在天花板上画出一个假穹顶,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圣伊格纳西奥教堂(The Church of St. Ignazio)的天顶画。由于当时缺乏资金,教堂没有修建圆顶,这幅画其实是画在一个平面的天花板上, 这幅天顶画上有数百个人物,都是《圣经》传说中的形象:历代主教、天使、圣徒、马利亚、耶稣与上帝等。但大多以裸体、半裸体来展现。高空的最中心处是伊洛纳底乌斯背负十字架升入天国的景象。左侧站在高空云端里的是基督形象。所有形象呈飞翔姿态。周围云气缭绕,衣披的彩色缤纷,使整个天顶显得豁然开阔。这幅画占满了中殿整个天顶,画中有成束的柱子支撑着顶盘和拱门,从而把真正的中殿墙壁表现得好像一直向上直冲天穹。天花板下方的地面上画了一个直径不足1米的圆,站在那里仰视,可以得到最完美的天顶幻象。届时你不可能认为天花板是一块平面,而是四周向中央逐渐拱起,天上的人物也有高有低,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最中央的位置显得虚无缥缈,直通云霄,给人以神秘与不可思议的心理感受,甚至连观者自己似乎也随之飘浮升腾起来,这正是巴洛克装饰艺术的感染力量,当你惊叹不已时,教会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
波佐 – 圣伊格纳西奥教堂天顶画全景
波佐 – 圣伊格纳西奥教堂天顶画局部,正中间为耶稣会创始人伊格纳西奥
6. 圣伊格纳西奥教堂的天顶画旁边的小天顶,也是由波佐绘制的,同样非常令人惊叹,竟然在平面之上画出了拱顶的效果。欧洲人当时的建筑审美,更喜欢圆形的穹顶,但是因为建造难度极大,真正的穹顶并不多。波佐用绘画制造出了VR,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喜好。而且他还用了金属黄铜的色彩,做出了金色穹顶闪耀发光的效果,十分震撼。
波佐 – 圣伊格纳西奥教堂小拱顶画
7. 除了天顶画作品,波佐还有一件著名的长廊作品。他将错觉绘画的方式运用在其中。当人们踏进长廊时会发现,虽然是从侧面看,但两边墙面上绘画中的人物比例没有因视线角度而缩短,相反比例完全正常。但从正面看画中人物时,反而会发现人物比例过于臃肿。波佐很好地利用了人们在走动中视线角度的变化,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堪称错觉大师。
波佐 – 长廊全景,从侧面看,右侧墙壁上的男孩比例正常
波佐 – 长廊局部,从正面看,男孩的比例是被横向放大了
8.波佐的贡献不仅限于绘画方面,他同时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他将自己的建筑知识和绘画技巧结合,写成一本《画家与建筑师的透视学》 ,书中详细论述建筑与绘画的关系以及透视画法的处理,在欧洲影响甚广。波佐以及他的学生成立了工作室,培养了众多绘画人才,其中有一个来自米兰的年轻人,此人后来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身份漂洋过海,将他的绘画才能带到了遥远的东方,并在紫禁城里度过了后半生,他的中文名字叫郎世宁。
在故宫养心殿西暖阁即三希堂外间向东的墙壁上,画有一月洞门,两旁画木隔栅窗,地面画青花瓷砖,与室内的隔栅和地砖相衔接,使墙壁看上去不再是垂直于地面,而是从室内延伸出去,似乎穿过月洞门又有一处可游可赏的花园。借画中之景丰富室内景观,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园林营造中的“借景”思想不谋而合——画面极其写实,画里的空间几乎与真实的室内空间融为一体,透视感强烈,并且与周围景物巧妙结合,形成一种新鲜而神奇的视像效果。如今,在清宫现存保持原貌的这类贴落画中,具有线法画特征的有养心殿、倦勤斋、玉粹轩等处,可谓清宫里的“3D绘画” 。